返回

海上升明帝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572章 大帝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  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。

  强盛如隋帝国,落到一意孤行的杨广手里,也一样二世而亡,就是因为他制订的决策,不管对错,但首先就已经彻底的背弃了他的核心支撑阶层。

  没有了底层支持,一切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。

  所以杨广最后死在关陇集团手里,甚至死在他一手招募组建的禁卫骁果军的手里。

  朱以海起兵以来,一直定位自己是重建明朝,而不是中兴明朝,所以他不断的改革旧制,但不是如王莽那样的改,而是交换。

  每拿走一项权力,他都会先拿出一样等价权力来交换,甚至给予的比拿走的更多。

  就好比朱以海以现在天下动荡饥荒四起为由,要求百姓保证粮食种植面积,甚至要求统购统销,但这条政策红线的后面,是朱以海对统购粮价的提升,按市场需求制订合理价格,而不是简单的随便定个价格。

  就算他铸币,发行兑换券,也都是严格按一比一发行,决不敢跟朱元璋一样无准备金的随便印大明宝钞。

  朝廷搞粮食统购统销,但没有因为掌握垄断权力,就压低百姓粮食收购价,也没有因此肆意抬高粮食出售价格,他在努力的维持着平衡,既要保证粮食恢复生产,还得保证种粮百姓的收益,又不能让百姓吃不起粮。

  鞑子北京年后粮食都卖到十两银子一石了,黑市价格更高。

  而现在江南在夏收后,粮价基本上回落到了一两一石左右,这个价格甚至到了崇祯初时了。

  把有限的宝贵粮食,尽量调度供应军民,不让人趁机哄抬粮价,保证一个较安稳合理的价格,这个耗费很大精力,甚至费力却不得利,但朱以海很坚持。

  因为他知道,这样的大战动荡之时,粮食不是简单的食物了,他代表的是稳定,是民心。他统购统销,不让那些地主豪强们借此贩粮弁利。

  但却又给他们机会,放开对盐茶酒矿等的合法经营权,粮食上限制,就给予其它方面的放开补偿。

  不让军官们吃空饷,就得给他们亲兵名粮补偿。

  不让他们克扣军饷,那就得提高俸禄,甚至额外给一笔公使银。

  有些东西,就算是皇帝,也不可能一句不许贪污克扣,就真的能让下面人都遵守的。就好比一个县官,一年就那几十两银子俸禄,一个书吏,一月就一两工食银,他们不贪这可能吗?

  最终不过是又加到了百姓头上。

  就如当年崇祯朝加征三饷时一样,说是一亩地只加征二分银,说是根本没多少,他们却忘记了,以大明以前的制度,朝廷每征一两税赋银子,这背后面那些官吏们私自加征的火耗会有多少。毣趣阅

  只要当兵的敢战,有军纪,却连当兵的饱饭都供不了,这不是耍流氓吗。

  朱以海收回了火耗加征权,明确限制了火耗数量,把这些归公,然后再直接以养廉银、公使银的名义,再发放给各级官员们。

  一个总督给两万两,一个县令都给千两。

  有人觉得太多了,是俸禄几十倍。

  但他们却忘记了,其实就算是个县令,一年仅那些陋规,都有几千两收入,这还不是贪污克扣的。

  所以把灰色收入,变为合法收入,予以正式整顿,是非常有必要的,要不然睁只眼闭只眼,底下都被掏空了。

  如果正规起来,起码一切放在阳光下,有法有据可依,如果有人乱来,真要查处起来也简单。

  而县令们有了明面上的这笔补贴,也能自在惬意,不用想办法搞那些东西,也能过的不错,自然不会人人都想着贪,贪官肯定还有,但不会成为普遍性的问题。

  朱以海从不自欺欺人,那没意思。

  大明烂到根子上,其实也不全是说制度原因。

 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,任何一个王朝,到了三百年左右,基本上都要烂到底。其实这不是制度问题,也不是什么天命气数问题。

  而是生产力限制问题,大一统的王朝,经
第572章 大帝(2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